【世界经理人-品牌频道】当下中国大陆,还有哪个国际大奖让国人耿耿于怀?
长久以来,中国大陆对两个国际奖项感情“浓得化不开”:一个是文学上的诺贝尔奖,另一个就是电影上的奥斯卡奖。诺贝尔文学奖已被莫言“收入囊中”,如今只剩下奥斯卡奖让大陆“望眼欲穿”,李安再次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无疑给这种炽热的欲望又点了一把心头之火。
大陆电影离奥斯卡奖到底还有多远呢?
答案是十万八千里。
因为大陆的的电影虽然有了目标(奔奥斯卡而去),但却走错了方向。
是因为技术原因吗?
中国的影视后期技术并不乏创新,我们制作北京奥运开幕式的后期公司已经在伦敦奥运开幕式大显身手,现在又直奔巴西奥运开幕式而去了。
是严苛的审查体制的原因吗?
的确,严苛审查和拒绝对电影进行分级对中国大陆电影是一个噩梦,遏制了导演的想象力;但自我设限和自我审查导致也是导致中国导演们“自废武功”一个重要原因。
伊朗的电影审查制度同样恶名远扬,但伊朗的导演依然拍出了《一次别离》,照样拿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
在李安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同时,还有一则新闻,那就是中国大陆的电视剧《甄嬛传》精华版在美国主流电视台播出。
中国的电影导演同样可以拍“好莱坞式”的大片:《英雄》、《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琳琅满目,不一而足。
但为什么我们就得不到奥斯卡奖呢?
其根本原因不是电影画面不够精美,不是技术不够精湛,不是奥斯卡标准太高,也不能全怪万恶的电影审查制度,而是中国大陆的电影没有把彰扬人性和普世价值放在首位。
人性视角是决定一部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的关键因素。普世价值则是超越国家、民族、种族、地域、宗教与文化的共同认知,是作为人类的最基本的良知与道德底线。
看看中国大陆电影里输出的价值观吧:阴谋、宫斗、兄弟残杀、为上位不择手段,妃子为了争王后的位置不惜残害自己腹中的胎儿-----
同样是表现险象环生、恶斗不断的宫斗,但韩国《大长今》中的主人公则给人留下隐忍、阳光、向上的印象:最终赢得爱的是爱,而不是心计;最终上位的是善良的人,而不是恶贯满盈的人。
有人认为好莱坞不买内地电影的账,很大程度上源于老外对东方文化的不了解,看不懂所以无法评判。
那么只有宣扬西方文化才能获奖了,真的是这样吗?
细观李安的电影,无不带着强烈的东方文化色彩,但文化的冲突背后,却处处体现着宽容与共生的精神。李安的早期的一些作品如《喜宴》、《推手》、《饮食男女》等其实并无多少好莱坞的元素,都是以一种很儒雅的方式来表现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过程,是一部从尴尬、无奈,再到理解、宽容的变奏曲。而从《卧虎藏龙》开始,李安才开始注重好莱坞惯用的影片元素。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异国情调,海上历险,人道主义,信仰危机,这些元素在李安那里完美整合在一起。不管影片要阐述多么玄奥、纠结、深刻的情感理念,李安总是能够见微知著,从一个很小的视角洞见广阔天地,用全球化的视角来审视人类共同的命运。
而我们的电影则沉溺于“杀鬼子”如“切西瓜”的意淫;杀人如麻后“朕容易吗?”的自我宽恕;以及动辄“开天辟地”“宏伟大业”的自我陶醉------
奥斯卡也讲主旋律,但和我们的主旋律风马牛不相及。
或许这就是中国电影和奥斯卡的差距。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其实是一部哲学小说,故事的原型非常残酷:与派一起在海上流浪的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原是历史上真实的吃人海难故事主人公名字。1884年Mignonette号船沉没,3名船员和一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岁男仆被困南大西洋。茫茫海上漂流中,3名成年船员杀死了孤儿理查德·帕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还。
但李安的《少年派奇幻漂流》电影拍成了双重故事结构。和谐版的故事是这样的:少年“派”与斑马、猩猩、鬣狗和老虎海难后逃上救生艇,鬣狗咬死斑马和猩猩,老虎吃了鬣狗。少年派和老虎相依为命最后获救。残酷版则告诉人们:救生艇上根本没老虎,四位幸存者生死相搏:厨子杀死了水手和妈妈,“少年派”杀了厨子复仇。人吃人度过海上漂流的227天。
相由心生:不放弃对恶的审视,也不放弃对善的向往。
李安在接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答谢词中说:“感谢你们相信这个故事!”
你相信的是哪个故事?
如果放弃对人性视角和普世价值的坚守,中国电影只能关起门来自己High!
原文转载自李光斗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11397734 【转载务必注明:世界经理人-品牌频道-www.lydaoan.com】